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微信关注
官方微信号:天下财经网
加关注获取每日精选资讯
搜公众号“天下财经网”即可,欢迎加入!
广告服务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专访迪信家具创始人梁少禧先生:家具业理应得到属于它的尊重和地位

日期:2019-10-18 20:01:35 来源:

梁少禧,在家居业被尊称为“梁叔”。他一手开创了业内唯一的一家集高端家具品牌和高端家装服务商于一体的迪信家具。

  个人简介:

  梁少禧先生深谙家居设计与生活之道,丰富的人生阅历让他深刻理解各层人士品味酸、甜、苦、辣、咸背后的人生故事。

  他带领的迪信家具,在上世纪90年代便凭借卓越的设计和优秀的品质享誉行业内外,囊括了中港两地无数的荣耀和奖项。

  2016年,迪信家具摘得“2016中国家具设计金点奖”,成为该奖项30年来首个一体化家装领域获得者。

  金点奖主席在贺词中对梁少禧先生说道:“因为您创造了可以带领我们所有人走向未来的产品。”

  前言:

  此次采访约在了迪信家具位于东莞名家居世博园的展厅内。

  采访前,梁叔亲自带领我们参观展厅内的每一个空间和几乎每一件产品,像一个收藏家打开了自己的宝库,和到来的客人一同分享自己的宝贝以及其背后的故事。

  我想这也是迪信有那么多“忠实粉丝”的原因,梁叔对产品的用心被所有人看在眼里,以“心”换“信”。这也是迪信品牌的涵义:迪,道也;信,诚也。

梁少禧带领宾客参观迪信门店

  Q&A采访实录:

  1、家具业的最大问题是“不被尊重”

  笔者:作为引领中国家具业的第一代企业家,迪信培育和输送了大量的相关人才,被誉为家具界的“黄埔军校”。您认为现在的家具业缺人才吗?缺什么样的人才?

  梁少禧:如果放眼到整个社会的人才结构上来看,在正常的情况下:最顶尖的人才应该去了国防部,第二层的做了公务员,再往下可能是IT行业、重工业等等。除去这一批人,留下来一小部分才是做家具的,这是整个社会的现状。

  有个突出的问题摆在这里:如果家里有个小孩高考的成绩非常好,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会不会推荐他去选择家具专业?除非真的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家里本来就是做这一行的,一般的家长都会建议孩子选择相对来说热门、社会地位高、赚钱容易的专业,但这些特点家具行业都是不具备的。

  这个现状直接导致家具行业从社会人才分配的源头上就是稀缺的,设计、制造、营销各个方面都缺。

迪信家具产品

笔者:迪信早期是做家具起家,现在的业务已经涵盖了家装的全部领域。是什么原因让您决心做家装行业?假设迪信一直专注于做一个家具品牌,您认为现在的迪信会是怎么样的?

  梁少禧:我决心做家装行业的原因,是因为家具行业并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尊重和地位。不是这个行业不重要,我认为它和手机、汽车同样重要,但是我们没有做得像它们那样完整,只是做了一部分,家具只是家装中的一个“零件”。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迪信从2012年开始做整体家装,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家装工业化”,把家装中所有需要考虑到的内容,都帮助消费者去实现。如果迪信今天没有做家装,仍旧停留在家具领域,我认为是没有未来的。首先就是刚才说最大问题“不被尊重”。

  我们把时间拉回100年前,那时候做家具的人在老百姓的心中地位是非常高的,因为那时候盖房子、做家具都是一起的,后面才慢慢开始分工。

  过去50年,“家具零售”开始发展。我个人认为,这个模式不一定是对的,因为单独存活下去很困难,而且它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久,没有经受过时间的考验。

  2、家的未来,我们帮消费者准备好了

  笔者:从最早的“家具单品”到如今的“家装工业化”,您一路走来的思路都比同行业要提前一步,对于企业的战略方向您是如何把控的?

  梁少禧:我不是从商业的角度来思考,还是先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主,只是我比别人做得早而已。迪信早期是做产品出身,迪信产品的特点是:熟客多,品质好。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所以消费者也很信任我们。

  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地我们会和消费者成为朋友,有些朋友就会和我说:如果你的产品有配套的家装就好了。说的人多了,自然在我的脑海里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想法。

  所以迪信一路走来,企业的战略方向都是基于消费者的需求在调整。让他们的“家”变得更好,就是迪信努力的方向。

  笔者:您有着超越当下的理念,而在刚开始发展时肯定会遇到各种障碍,在遇到别人不理解您的理念时,您是怎么做的?

  梁少禧:就拿品牌建立之初来说。我自己是香港设计师,迪信本身也是香港品牌(备注:迪信1981年在香港成立,1984年来到广东东莞),我的设计理念起初就是想把香港的生活带给我们的消费者。

  因为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年代,有很多消费者都是从农村来到城市,虽然身处城市,但生活水平还处于农村的状态。我们做的并不是改变他们生活方式,而是带给他们更多的方便。

  一开始消费者不一定接受,我就会告诉他我的生活经验。因为我经历过香港和大陆两个环境,香港人的生活在当时的很多方面是处于领先的,值得学习的。

  基于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我会和我的消费者说:“家的未来我看到了,也帮你准备好了。”

迪信东莞世博园展厅,冬日素影系列“客厅”

  笔者:迪信一直没有盲目扩张,有自己的发展节奏。您怎样看待这种速度规模和质量之间的平衡?

  梁少禧:目前在中国,往往家具生产的速度和品质是成反比的,因为现在的工人整体素质并不高。

  这个现状导致,在企业规模和产品质量的权衡中,摆在我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企业扩张,品质下降;控制规模,保证质量。

  我作为品牌的创始人,需要对品牌的未来负责,对消费者负责,所以站在发展的角度看,我选择后者。

  以后如果家具工人的平均素质能够提升,我会重新考虑把企业“做大”,目前情况来说我只能选择“做好”。

  笔者:在帮客户规划之前,迪信会邀请客户来工厂和您当面沟通,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呢?

  梁少禧:就像是医生帮病人看病,一定是要面对面的,不然没有信任感。就设计本身来讲,是没有太大的改变。但问题在于我的消费者不理解我的设计,我没办法面对面和他去解释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刚才在采访之前,带你们看了迪信的产品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是不介绍的话,有些设计点靠“看”是看不出来的,设计的巧思就在一些细枝末节上,我希望来迪信的每一位都可以真正地了解我们的产品和我们的设计。

  3人和设计都是有规律的,“时代的烙印”带给他们温度“今日家具:您经常以设计师的身份出现,创造了许多“神话”。比如“90分钟设计1200平方米大宅”“50分钟给你一个家”等等。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您是以一条怎样的思路来考虑平面布局的?

  梁少禧:其实很简单,人都是有规律的。在我们的家里,最重要的就是四样东西“吃、看、睡、学”。不一样的可能就是年纪,3岁和30岁不一样,30岁和60岁不一样。

  当我们理解了这几点就总结出了一套数据,我们用这个数据来套在我们的房间中。

  厨房加餐厅,等于客厅的面积;洗手间加衣帽间,等于卧室的面积;主卧和客厅的面积四比六的比例。如果我的客厅坐12个人,那么我的餐厅也是12个人,相应的我厨房也要有为12个人供应餐点的能力,该大的时候统一大,该小的时候统一小。

  所以这些都是比例问题,是我们经过计算认为最适合的,找到这些规律,做平面规划自然就很快。这套数据,帮我们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效率当然就高了。

  笔者:我们知道迪信有经典的四大家装系列,日出幻影、夏日薰衣草、秋天的麦田、冬日素影,在设计这些系列时,您如何在色彩和设计上精准地拿捏和预判?

  梁少禧:我们很多的元素都是来源于大自然。比如秋天的麦田,想象一下身处在麦田之中,放眼望去都是麦白色,麦田旁边有很多树,树枝上有黄色的树叶,树根是咖啡色的,所以我们提炼出来三个颜色:麦白色,树叶黄和咖啡色。

  夏天的薰衣草,我们有次去法国的普罗旺斯,看到熏衣草花海就是蓝色和紫色,自然的颜色本身就是相互融合,就像紫色源于蓝色加红色,一切的颜色大自然都帮你调配好了。

  日出幻影是来源于早上的太阳照耀到海水里,产生不同层次的橘色。冬日素影描绘的是北方的冬天,背景虽然灰蒙蒙的,但它的雪是纯白色的,整体呈现的就是黑白灰。

  这些配色刚好可以对应国际大牌。路易威登就是树叶黄和咖啡,普拉达就是紫色加蓝色,爱马仕就是橘色,灰色的就是阿玛尼。高级的颜色都有它的规律,四个系类已经包涵了一年的四个季节,无需再多。

  笔者:迪信自初创以来就坚持简约的风格,而且直到现在也一直坚持“华丽的简约”,为什么会对简约如此钟情?

  梁少禧:风格这件事很难去用一个词概括,就像是“现代”,虽然1950年也是现代,但它和现在相比又相差很远。总的来说,我只是做一个有“时代烙印”的产品,这样的设计是具有情感的,带有人文、历史的温度,因为每个人在特定的时代,需要的产品都是有规律的,相似的。

  在当下,比如说家里用的电视机、电冰箱;自己用的手机、汽车,这些都是生活必需品,我的家居设计和这些东西的存在也是吻合的,和整个社会、时代的发展是同步的。

  我很难想象,把一个现代的电视机放在一个古典的电视柜当中的场景,我个人认为是不匹配的。设想一下,家中整体环境都是古典的,出门开一辆现代的汽车,会给人感觉很穿越、别扭。所谓的古典和现代,一定是和社会整体的发展有关系。

  至于“简约”,它只是个名词而已,没办法解释清楚。迪信这么多年秉持着不能少的就一定要做足,不该浪费的就一点都不能浪费,这也许就是大家所谓的“简约”。

  4设计源于对生活的理解“今日家具:您说过“不是我设计快,而是我太懂生活”,并且喜欢帮助客户规划十年甚至三十年之后的生活,能不能谈一下您理解的“生活”是怎样的?

  梁少禧:大人物想的是“国”,而我是小人物,想的是“家”。

  第一,我很喜欢家,我会花很多时间在家里。

  第二,我的经历很完整,在人生经历上,我上过学,谈过恋爱,结过婚,有小孩。在事业上,我打过工,做过穷人,现在做老板,算是富人。

  我的房子从40平方米到500平方米演变过来,对我来说每个阶段我都走过来了,我知道消费者需要什么,甚至是他今后生活可能需要的东西,我也了解。所以我有能力去帮他设计未来的生活。

  我很难想象,如果一个30岁的设计师去设计一个60岁老人的房子,他要怎么设计,他做不到真正的感同身受,很多东西只能靠想象而来。

  笔者:迪信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的家装和现在相比,在家装设计上人们的观念有哪些变化?

  梁少禧:对于风格上并没有太多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提高了。

  举例子来说,以前家里的冰箱,有一个已经挺好了,现在讲究肉和水果要分开摆放,最好是有两个冰箱。以前家里有洗手间已经不错了,现在讲究干湿分离。

  以前墙面上,可能就粉刷一个白色普通油漆,而现在的消费者会想要墙面有不同的色彩和质地,还有环保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归根结底,观念的变化还是因为大家的经济水平提高了,有条件去享受更好的东西,所以我们在家装设计上也会做出相应的改变。

  笔者:随着软件的自动化水平的提高,设计变得更容易被复制,您认为家装设计会朝着同质化的方向走吗?

  梁少禧:虽然现在的智能工具,带给我们速度和便捷,也让我们的设计理念更容易呈现给消费者,显得更加真实,但是他对我们的“设计思想”是没有帮助的。

  就像写文章一样,以前用笔写字,现在用电脑打字,不管工具再发达,如果脑海中没有文章,还是写不出来的。

  写诗更需要对意境、故事、文字的理解才能写,为什么同样是这些字,有些把它组合在一起就很感人,有些人就做不到,说到底还是思想的差异。

  这和做家装是一个道理,工具都摆在你面前,但是设计师不同,产生的结果就不同。

  笔者:作为迪信的总设计师,您保持旺盛精力和高效高强度工作的秘诀是什么?

  梁少禧:合理调配好自己的时间,就不会觉得有高强度工作的感觉。一天24小时,我8小时工作,8小时玩,还有8小时睡觉,玩的时候可以抵消我的生活压力,睡觉的时候可以补充体力。

  很多人认为工作归工作,生活归生活,在我理解生活是24小时的,只是在每个时间里该做的事情不同,工作也是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那就更加开心了。

  笔者:您对年轻的设计师有什么建议?

  梁少禧:首先要用好工具,现在有些设计师喜欢用便捷的、简易的工具,我认为是错的,还是应该把传统的设计软件用好,类似Autocad等等,就像是写字的笔一样,这是基础。

  其次是要理解色彩的原理,对素描、油画等等美学方面的功夫要扎实。

  最后是多参与、体验生活,提升自己的生活阅历,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且没有捷径的。

  笔者:对于家装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您有什么看法?

  梁少禧:还是往“工业化”那个方向走,把成本降低,把效率提高,减少浪费,让消费者在选择上变得更加简单。它和汽车是一样的,不要归到艺术的领域中去,家还是一个住所,一个空间。

  艺术是消费者自己在生活当中创造出来的,我们给他提供的只是个硬件,通往“家的道路”还是要消费者自己去经营,自己去填。

迪信“家宴图”

  后记

  在采访中,梁叔一直提及自己对“家”的喜爱,其实迪信的展厅本身就像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家,所有比例都是按照真实场景打造。

  倍感温馨的是,当天和梁叔一起吃的红烧牛腩饭,就是在迪信的厨房当场烹饪完成。

  这一次,我们更像是来到梁叔的家里,作了一回客人,在吃饭、聊天、喝茶的过程中,慢慢地体会到他的设计理想和实践。

免责声明:新闻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等,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风险自担。如涉版权,联系处理。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