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微信关注
官方微信号:天下财经网
加关注获取每日精选资讯
搜公众号“天下财经网”即可,欢迎加入!
广告服务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图文】朱西产:自动驾驶领域中国如何实现换道超车?

日期:2018-08-20 19:01:22 来源:网络整理

【图文】朱西产:自动驾驶领域中国如何实现换道超车?

在新一轮技术变革的浪潮中,中国汽车期望以换道先跑的姿态实现超车。然而,现实却是相当骨感。当waymo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准备上路载客,Uber的无人出租车也在跃跃欲试的时候,我们回头审视中国的自动驾驶技术,似乎还没有走出实验室和测试场。

在以自动驾驶为目标的汽车智能化革命中,中国汽车是否真的能实现换道超车?

同济大学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朱西产给出了确定的答案:“可以的。”

“欧美的技术路线是大量采用车载传感器,车载计算单元,我们把它称之为一个自主式的自动驾驶,自主式智能,就是这个车自己独立来做事情。”朱西产告诉汽车产经网,“我们在这个领域,想超车是没有可能的。” 

朱西产认为,中国在自动驾驶方面的优势在于V2X和第五代无线通讯以及云端技术。

“比如说如要过个红绿灯的路口,美国肯定要用摄像头识别这个红绿灯,中国现在提出的是V2I,就是红绿灯发一个信号出来,这个车直接接受信号,从技术角度来讲红绿灯发一个信号,这边直接接收,这个可靠性和性能都比摄像头识别强。摄像头识别红绿灯,顶多知道当前状态是红灯还是绿灯。”朱西产说到。

中国用LTE-V做车联网向5G通讯演进。LTE-V是一个基于蜂窝通信,专门针对车间通讯的协议。美国是每个车上要重新装一个设备,在300米范围内可以通讯。无线通信方面中国至少是不落后的。

中国的另一个优势是高精定位。交通通信本身是没有用的,最重要是路信息、位置信息、信号信息,美国只有GPS,GPS精度只有10米,经过差分以后只有5米而中国具有分米级的定位,绝对定位精度能到0.6米,还有亚米级,差分以后0.3米左右。我们这边如果10毫秒的短时延,定位相对位置误差又只在0.3米,那通讯过来的位置和毫米波雷达的测量定位已经接近了,这是美国所没有的。

朱西产认为,如果要实现换道超车,只能通过协同式智能,也就是车路协同。智能技术加上网联,加上云服务,加上智能道路改造,这是美国没法做的。

“现在只能是步人家后尘,不可能超过人家,我们标准法规也是跟着他们在走,技术也是跟着人家在走,雷达也还是用国外的功能,唯独是通信和定位是有可能的。”朱西产说,“如果我们用通讯技术或者高精度定位技术扩充智能技术,尤其传感这块,这至少是一个特色,能不能做好是另外的一回事,但有可能会存在一种新的路径。”

以下为访谈实录节选

汽车产经网:无人驾驶在技术上面很多问题其实已经解决了?

朱西产:是的,如果不计成本,其实从技术上已经没有问题了。目前无人驾驶做的最好的是谷歌旗下的Waymo。美国将这种技术称为“自动驾驶脱离”,国内我们叫“介入”。目前已经达到自动无人驾驶8千公里才会出现一次需要人去介入的情况。技术角度而言基本已经实现无人驾驶。但就成本而言,以64向激光雷达为例,成本就要7万多美元,一个功率达到几百瓦高性能计算机,就更昂贵了。

汽车产经网:为什么很多车企选择跳过L3,直接发展L4?

朱西产:因为L3没有免除驾驶员的任务,在车辆发出要求驾驶员接管的时候,驾驶员必须接管。驾驶员是否能够顺利接管,若无法顺利接管,安全责任事故谁来承担目前还存在分歧。德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这样规定,如果提前足够的时间来发出预警指令要求驾驶员接管,车厂是没有责任的。目前就“提前预警时间”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工程界认为是十秒,还有的更长。很多企业为了规避L3安全责任事故带来的法律风险,选择跳过L3直接发展L4。对于L4,驾驶员没有驾驶任务。一般来说车辆发出驾驶接管指令,驾驶员接管就是驾驶员的责任,驾驶员不接管车辆就会采取自动安全处置。大家都认为有困难,L4沃尔沃做的接管预警时间是提前一分钟。我们从实验来看,如果一个人很沉浸,有40秒时间基本是够用的。

汽车产经网我国在无人驾驶协同式智能,也就是车辆与道路设施交互式智能更加有优势,那么未来在市场端协同效应会有哪些表现?

朱西产:无人驾驶汽车以后的两大市场,一个面向企业,一个面向消费者。面向消费者市场协同的优势不大,而面向企业优势很明显。比如说:在中国第一个无人驾驶落地的成品极大可能是公交车。目前全球首条无人驾驶公交线路正在深圳试运行。通过选定一条线路,结合车辆与道路设施协同式智能,通过通信可实现车辆位置、信号灯变更时间周期的同步管理。实现让公交用公交的成本达到地铁的用户体验。

【图文】朱西产:自动驾驶领域中国如何实现换道超车?

【图文】朱西产:自动驾驶领域中国如何实现换道超车?

免责声明:新闻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等,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风险自担。如涉版权,联系处理。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