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微信关注
官方微信号:天下财经网
加关注获取每日精选资讯
搜公众号“天下财经网”即可,欢迎加入!
广告服务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结构性存款迎来井喷行情 “换马甲”行为会很快被限制

日期:2018-05-21 17:30:57 来源:网络整理

  正如今年早些时候已暴露的迹象一样,我国的结构性存款正在迎来快速增长。

  央行最新披露的《2018年金融机构信贷收支统计》显示,今年3月末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达8.8万亿元。其中,仅前三个月就新增结构性存款1.84万亿元,已超2017年1.8万亿元的全年新增规模。

  “结构性存款规模激增的背后是资管新规下银行表内理财向结构性存款转化的内在需求。由于资管新规对银行表内理财,也就是保本理财业务形成冲击。表内理财业务开始谋求转型,结构性存款作为替代品受到青睐。”对于结构性存款的快速增长,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武雯表示。

  投资需求推动

  上月末,监管部门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涉及银行表外理财产品资金22.2万亿元。新规要求金融机构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产品出现兑付困难时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

  在此之前,央行已于2017年一季度开始,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这意味着表外理财被纳入了宏观审慎评估(MPA),银行需要考虑广义信贷中各项贷款、债券投资、股权投资、买入返售与表外理财的配比,理财产品规模因此受到一定限制。

  “理财产品规模受限的同时,投资者的需求仍较高,银行业需要一个新的产品填补这块市场空缺,而当前最能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就是结构性存款。”普益标准研究员陈新春分析称。

  根据央行发布的《存款统计分类及编码标准》,结构性存款是指金融机构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工具的存款,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更高收益的业务产品。这意味着结构性存款既可以满足一定的保本理财的需求,也会有一定的几率获得更高收益,但同时也考验着投资者的筛选能力。

  “综合来看,结构性存款激增的原因是复杂的,究其根本主要在两点上:一是金融脱媒的背景下、互联网第三方平台和货基等产品分流了银行的储蓄;二是用来增加负债的银行理财将被资管新规重新规范,银行不得不寻求其他方式。”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表示。

  据普益标准统计数据,过去一年结构性存款收益存在较大差异。个人类结构性存款的收益下限和收益上限最大值分别达到5.5%和11.29%。此外,4月份结构性存款产品预期收益率较3月份增加了4个百分点,与银行理财平均预期收益率仅差0.25个百分点。

  “从收益率的增长可以看出,银行已经明显提高结构性存款的收益率,并且在推荐理财产品时,银行开始更多推荐结构性存款产品,以此来代替即将消失的保本理财。”资管产品分析人士指出。

  “假结构性存款”将被限制

  在结构性存款受到追捧的同时,普通投资者涉水之前应该深入了解其特性及风险点。

  经济导报记者在某银行结构性存款说明书的显著位置看到,“结构性存款不等于一般性存款,产品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与此同时,“收益风险”同样被列在首位。“我行仅仅有条件保证结构性存款资金本金安全,即在投资者持有到期的情况下本结构性存款保证本金安全,但不保证结构性存款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结构型存款本身的收益为一个区间的特性以及收益风险外,当前激增的结构性存款中,存在一定规模的“假结构性存款”,相当于此前的表内理财产品换了一个“马甲”。

  李奇霖表示,从目前扩张的趋势和市场产品来看,是存在以结构性存款为名,但是行高息揽储之实的“假结构性存款”现象。这些产品背后的本质是银行提高银行内部的资产转移定价,向客户承诺高利率。

  “比较典型的结构性存款包括利率挂钩型、汇率挂钩型、股票挂钩型、商品挂钩型等,尽管挂钩的衍生品不尽相同,但基本结构为‘存款+期权’,所谓‘假结构性存款’就是由于期权触发的可能性极小或者收益率基本固定。”武雯表示。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类似“假结构性存款”不受控制的增长,上述可能性触发的几率将上升,届时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失不可估量。

  市场普遍预期,在目前严监管的背景下,结构性存款业务的管理规则将很快落地,在销售流程、协议文本及投资者风险提示等方面将进一步作出明确指导,“假结构性存款”生存空间将受到挤压。

免责声明:新闻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等,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风险自担。如涉版权,联系处理。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