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微信关注
官方微信号:天下财经网
加关注获取每日精选资讯
搜公众号“天下财经网”即可,欢迎加入!
广告服务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20年间数量减少一半多,上市公司都去哪儿了?

日期:2018-08-03 19:30:31 来源:网络整理

20年间数量减少一半多,上市公司都去哪儿了?

原标题:20年间数量减少一半多,上市公司都去哪儿了?

美国股市监管者正在努力应对一种他们认为令人不安的趋势:上市公司这个西方资本主义的伟大创新之一似乎正在不断失速。

在决定采取任何举措之前,他们应当首先问问,这到底是不是个问题。

自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来,上市公司制度一直是全球经济的核心支柱。有了它,企业可以从最广泛的投资者群体筹集资金,几乎任何人(无论是对冲基金巨头还是普通民众)都能在或许会成为下一个苹果公司(Apple Inc.)的企业中“掺一脚”,或对一些全球最大企业的运营方式“讲两句”。就这一点来说,它给企业界带来了一点民主。

不过,近年来美国市场上的这些企业一直在萎缩。新公司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的速度还不到上世纪80和90年代的一半。合并和收购又“消灭”了数百家公司。 2017年底,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约3600家,比1997年少一半还多。

上市公司都去哪了?

20年间数量减少一半多,上市公司都去哪儿了?

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美国公司的数量

怎么会这样?有人认为这要怪监管规定,特别是怪2002年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legislation)。该法案旨在消除上世纪90年代的会计欺诈行为,但无形中增加了上市公司经理人的财务报告责任。行业游说组织美国商会(U.S. Chamber of Commerce)2018年已将反击监管规定作为优先处理事项。然而,事情并非这么简单。从90年代后期开始,早在《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出台之前,企业IPO势头就已经开始衰减。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在那个繁荣的10年里,一下子涌入市场的烂公司太多,所以才会后劲不足。(还记得宠物电商公司Pets.com吧?)

所以说,上市公司变少也不一定是坏事。补充一句:彭博有限合伙企业(Bloomberg LP)就没上市。再说,上市公司还远没到大限将至的程度,虽然数量上变少了,但公司规模却大了很多。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市值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目前接近于1999年的峰值。

少而大

20年间数量减少一半多,上市公司都去哪儿了?

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市值占美国GDP的比重

诚然,规模本身可能也是问题。一个行业里,若公司数量少、规模大,可能说明该行业的集中化到了一个不健康的程度。不过,这样概而括之是危险的:许多时候,产业集中化是有益的,是技术创新和全球化的自然结果,这样可以让产量和利润最高的公司占据主导地位。若是缺乏竞争,最好通过反垄断政策逐案解决,就像美国司法部现在对媒体业做的那样。

不管是什么原因,监管不合理也好,想累积市场影响力也好……公司形式的转变不禁让人产生莫大疑问。上市公司产权公有的传统目的是否受到威胁?企业是否被剥夺了资本来源?民众是否被排除在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之外?股东对公司运营方式是否仍有发言权?对于这些问题,下面我们来依次分析。

首先,关于资金的获取。曾几何时,向公众出售股票是公司筹集资金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可为早期投资者提供套现机会。如今,公司上市已意不在此了。像优步(Uber)和爱彼迎(Airbnb),它们以私人持有的身份就能引来数十亿美元竞折腰。风险投资公司越来越多地将自己的控股公司直接卖给现有上市公司,因为后者具备快速拓展新公司业务所需的全球影响力(想想Facebook购买WhatsApp吧)。截至2017年,在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选择中,IPO只占到15%。

谁需要IPO?

20年间数量减少一半多,上市公司都去哪儿了?

来源:佛罗里达大学华林顿企业管理学院的Jay R. Ritter;美国风险投资协会。为与历年数据一致,2016和2017年数据经过调整(不包括失败交易)

这是否意味着普通投资者只能干着急了?不尽然。他们可以通过共同基金进行投资,也可以买入收购方的股票。就风险回报来说,这种方法比直接押注一个不知死活的新公司要好。另外,买指数基金的个人也可以获得与私人公司的投资者差不多的回报。实际上,经风险因素调整后,最近几年的私募股权投回报率资还不及公开市场。

非上市公司比不过上市公司

20年间数量减少一半多,上市公司都去哪儿了?

私募股权回报率与公开市场等效回报率之比

至于公司治理?私人持有公司的控制权一般握在少数人手里,但一些采用双重股权结构的上市公司实际上也是如此。在公开和非公开市场里,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均是大股东之一,而这些机构投资者本身就代表大量公众投资者。公司上市与否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信息披露:上市公司提供的财务信息要多得多,这些信息对评估公司业绩甚至国民经济表现都有重要意义。

那监管机构和国会应该做些什么?有一些法子,既可以减少公司上市后的负担,又不损害其利益。例如,不鼓励公司在监管文件中使用千篇一律的法律措辞,从而减少公司工作量,也可以帮到投资者。其他方面,“做到无害”是个好建议。有例为证:美国2017年匆匆通过的税制改革将上市公司高管的可以抵扣的薪酬金额限制在100万美元以内,这项税负就属于没必要对上市公司征收的,立法者应该予以重新考虑。

为鼓励企业IPO而放宽信息披露规定则会适得其反。信息透明不仅对投资者有利,还会增加美国市场的吸引力,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2012年《促进初创企业融资法案》(JOBS Act)中有一个A +条例(Regulation A+),意在放宽对处于早期阶段的公司的要求。但该条例实施以来的效果并不好——在它帮助下的上市公司表现不佳。由此可以看出,现行规定并不过分。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杰伊•克莱顿(Jay Clayton)称,上市潮的衰减是“对我们的市场和国家来说是个严重问题”。话虽如此,克莱顿却一笔带过,这是他聪明的地方。其他调整,诸如允许预上市公司秘密提交文件草案,甚至通过与投资者举行私人会谈来“试水”等,则不会构成什么风险。但是,如果力度再大一些,就过犹不及了。上市公司的状况并不像其数量所暗示的那么危险,资本市场也并没有崩溃。

在何谓上市公司的界定方面,全球向来唯美国马首是瞻。如果对现有上市模式的调整要以牺牲其赖以成名的东西为代价,那么这样的调整不调也罢。

翻译:丁虹

延伸阅读:美国IPO市场的春天来了

降价融资并非洪水猛兽。

免责声明:新闻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等,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风险自担。如涉版权,联系处理。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