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微信关注
官方微信号:天下财经网
加关注获取每日精选资讯
搜公众号“天下财经网”即可,欢迎加入!
广告服务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银行理财2.0时代的破与立:非保本、净值化、破刚兑

日期:2018-05-30 09:56:04 来源:网络整理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杨宇

  银行理财2.0时代来临。2017年的金融监管开启了银行理财业务转型的时间窗口。站在新的发展路口,银行理财业务的转型既不能延续过去“表外银行”的惯性思维,又不应简单成为公募基金的翻版。

银行理财2.0时代的破与立:非保本、净值化、破刚兑

  发展背景:监管趋严,理财来到变革的十字路口

  2017年金融强监管下,银监会将矛头直指“同业、理财和表外业务”三个当前银行业市场乱象最突出的领域,发布政策文件近30份,和银行理财业务相关的约10多份,其中对资管市场影响最大的,也是将改变银行理财业务未来生存格局的莫过于《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整体思路上:“非保本”、“净值化”、“破刚兑”,回归资管本源的方向非常明确,理财来到了变革的十字路口。

  市场概况:热潮消退,回归理性

  1、规模:增长逐渐回归理性,同业收缩零售支撑。2017年银行理财业务扩张进一步放缓,规模同比增速曾连续8个月下滑,进入个位数增长时代。17年末理财产品存续余额29.54万亿。表外理财正式被纳入MPA广义信贷考核以及严监管下同业理财的大幅收缩是导致理财业务扩张步伐受阻的两个重要因素。

  2、收益类型:同业理财收缩下,非保本理财余额近年来首次出现下滑。保本理财逆势反弹,规模升至7.37万亿。在17年银行负债端零售资金争夺激烈,保本理财本就记在表内且销售难度较低,对部分银行来说,加大其发行力度可以有效帮助其吸取资金。

  3、投资标的:负债端成本压力倒逼向高收益资产倾斜。17年理财的三类主要配置资产:债券、非标、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比均出现下降;而权益类资产则出现较大幅度提升,这一方面源于金融监管限制了理财对非标资产的配置;负债端成本不断上行倒逼下,减少了对部分现金、固收类品种的配置;另一方面也是理财资金对权益市场预期乐观的一个体现。

  4、投资者结构:个人理财规模快速增长。17年居民理财需求持续旺盛,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的银行理财规模有较明显的增长,个人理财产品已成为居民投资选择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对接了以资产保值增值为目的的居民需求。机构投资者方面,金融同业及机构专属产品均出现收缩。

  5、收益率:持续震荡上行。17年理财收益率整体呈现持续震荡上行的趋势,以主流产品3个月零售非保本理财为例,全年收益上涨超过1%。理财收益率一方面受资金价格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资产端价格(如债券收益率)的影响和制约。截止2017年末,3个月零售非保本理财平均收益约5.05%,同期限同业非保本理财平均收益约5.5%左右。

  保本理财产品:逐渐淡出后的缺位与补位

  1、承诺保证本金,与资管本质背道而驰。保本理财承诺兑付本金的产品属性显然与“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资管本质背道而驰。银登中心2017年发布的报告表示保本理财实为结构性存款,视同存款管理。后来的资管新规明确指出资管产品不能保本。至此,保本理财的非资管属性已非常明了,“保本理财”的说法也将走进历史。

  2、重新定位后的缺位与补位。保本理财的“保本”含义有两种,一是按照合同承诺兑付本金,但没有明确如何保本,如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二是通过“固收+衍生品”模式进行技术性保本,如结构性理财。新规下第一种保本模式将永远走进历史,第二种保本模式因与结构性存款相似,未来向结构性存款转型是方向,具体还需等待后续监管细则。对于结构性理财本身而言,一方面,并非所有的结构性理财都是保本的,非保本的结构性理财理应还是划入银行理财产品。另一方面,未来向结构性存款转型后,起购金额、双录等要求是否会改变,产品设计上能否面向更多的个人投资者也还需等待监管的后续规范。

  非保本理财产品:同业腰斩,全面净值化势在必行

  1、同业理财:一朝潮起,一夕潮落。17年新监管常态下,同业理财规模降至3.25万亿,降幅达到51%,遭到腰斩。股份行仍是供给的绝对主力,同业理财发行数量的下降主要来自于股份行。收益率全年一直震荡上行,截止12月底,3个月期大致维持在5.5%左右。与零售理财收益率的高粘性不同,同业理财收益的市场化程度很高,与同业存单的走势体现出较高一致性。17年严监管下,存单与理财之间的套利空间被大幅压缩,对同业理财规模的收缩产生了比较明显的持续性影响,去杠杆去嵌套,缩短同业链条,减少资金空转效果显著。未来同业理财业务开展的监管成本持续提升,后期资管新规及相关细则的落地将决定其生存格局。

  2、非同业: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发行数量在各类产品中一直是最大的,但规模远小于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分机构类型看,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依旧是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的发行主力,虽然从发行情况来看,中小银行积极性更高,但在规模上大型银行依然是领头羊。从产品期限来看,不改延长趋势。

  3、非同业:开放式预期收益型。是目前理财规模中占比最大的产品类型。发行方面,二季度出现明显爆发,主要受个别股份行大量增发影响,其他季度发行相对平稳。从参与主体看,股份行、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发行数量较16年均有明显上升,对于股份行而言,在同业理财、零售非保本封闭式预期型产品规模均出现下滑的情况下,零售开放式产品的稳步发行是抵补因其他产品规模缩量而带来的资金缺口的最重要途径。这对于中小银行来说也是一样的。

  4、非同业:净值型理财产品。2017年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同比增长67.69%,增速较去年同期上升64个百分点,呈现出较为强劲的增长态势。但规模占比恐还不足一成。17年多增的净值型产品主要来自股份行和国有行,中小行参与情况没有明显起色,参与发行的大型银行也集中在少数几家。目前数量有限的净值型产品中,还有部分是以摊余成本法计价的“伪净值型”产品。资管新规明确指出资管产品应当实行净值化管理,这意味着理财的预期收益型管理方式将退出历史舞台。对目前的银行理财而言,直接走向净值计价太难了,从近年净值型产品规模迟迟上不来就能看出一二,但是资管新规出台后就不得不进行了。

  展望:银行理财2.0时代转型路径探析

免责声明:新闻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等,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风险自担。如涉版权,联系处理。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