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微信关注
官方微信号:天下财经网
加关注获取每日精选资讯
搜公众号“天下财经网”即可,欢迎加入!
广告服务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产经报道的“人文化”转型,何以可能?

日期:2018-08-13 22:17:13 来源:网络整理

  人们对于经济报道应该纳入人文关怀的讨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而且也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但时至今日,将这一种共识转化成具体的经济报道实践,依然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产业经济报道作为经济报道的重要门类,在发掘人文价值、体现人文关怀、传播人文精神方面,则显得更加乏力。

  目前在中国,产业经济的报道主要来自三类媒体:一是党媒对于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标志事件和典型人物的报道;二是综合类经济媒体开辟专版(专栏),从较为宏观的层面跟踪产业经济信息动态;三是由行政部门或行业协会主管主办的产业行业报,进行宏观、中观层面的专业性、行业性报道。

  这里所谓的“人文化”报道取向,是指经济新闻报道不仅仅专注于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经济领域的数据、政策、形势分析和报道,还需要“以人为本”,更加关注“人”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思想及其背后的变化;更加关心“人”的精神生活,提供超越狭义的经济信息和政策分析的态度与价值观;更加关照“人”的阅读感受,以其能普遍接受的方式,传递经济信息,实现舆论引导。

  没有“人”的产经报道

  对于经济新闻弊病的描述,最流行的一段话更加适用于时下许多产业经济报道:措施八九条,数字一大串,见物不见人,枯燥又呆板。这样的报道无法刺激读者的神经,根源在于受众不知道“人去了哪儿”。

  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人的活动,但是,产业经济报道却习惯于数据播报、政策传达、政府公告、领导人讲话的发布。即使有关典型企业和人物的报道,也常常直接成为某种政策宣示的符号,而缺乏与具体产业经济的有机联系。即使是扎根于具体产业的行业报,也习惯于采编那些隐去了“人”的宏观报道:更多宏观政策解读,较少中观微观层面的市场主体(公司或人)的对策对应;更多产业发展环境及产业运行的分析,较少针对具体的产业企业发展给出实践指导;更多关于产业发展的工作报道,较少满足投资者、决策者、产业从业者、普通公众等不同读者的不同信息。

  产业经济报道似乎对“数据”与“政策”更过敏,而对于数据背后的非经济意蕴,却不甚重视。这些报道习惯于横纵对比各项指标指数,并从成本-收益等经济角度进行解读,但却常常忽略了这些数据变化所牵涉的资源消耗、环境成本、劳动力结构、社会稳定及文化意义。但是,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正是对于身处其中的“人”的关注,也是对“人类”生存处境与未来命运的关注。如果不能综合、全面地呈现、讨论这些人文性问题,那么,产业经济报道将失却“温度”,也无法引起公众共鸣。

  应该说,包括产经报道在内的经济报道,都有为公众提供社会服务、信息监督与民生关切的功能。但是,时下的许多报道常常是“内行看不上、外行看不懂”,没多大用处:太多一般的陈述性、介绍性报道,较少深度的、综合的、前瞻的分析和评论,无助于公众细致理解国家的宏观产业政策;太多理论化、学术化、政策化的表述,理性色彩过浓,鲜活的产业生态寡淡,无助于公众从产业经济的新政策、新趋势、新方针中找到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兴趣点。

  不仅如此,很多产经报道还常常“读不下去”。随便翻看这些报纸,很容易发现,一些领导人的讲话、政府文件和会议通稿,经常没有经过任何有效的编辑加工,就出现在报纸的重要位置,这无异于将自身视作了“黑板报”和官方“简报”。而且,在产业经济报道中,公众更常见的是数据图表的简单堆砌,图文配比失调,编排风格陈旧落后,与公众阅读习惯相去甚远,这样的报道传播效果可想而知,自然不能成为公众自发阅读的报道。

  产经报道更需人文视角

  已有很多研究从理论上论证了经济报道何以不能没有人文关怀,对于产经报道更是如此。人文元素不但内生于产业报道对象之中,而且,也只有通过“人文”观察,产经报道才能更加具有丰富性、立体感与传播力。

  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产业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和参与者。在这一过程中,“人”不但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经济成果,而且还创造了精神财富和人文价值。因此,产业经济报道不能仅仅满足于经济活动本身(数据、政策、模式等),而应当深入到“人”在这一活动进程中的一切体力与脑力劳动成果,及其所形成的意志品格与伦理精神。而且,新闻报道本来就渗透着立场与价值观,它对特定议题和角度的选取,及其呈现方式,本身就富含了人文判断和伦理取向。

  产经报道固然是为产业经济发展鼓与呼,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为“人”服务。它要满足公众对于经济信息的知情权,并为公众实现表达权和参与权提供渠道。如果产业经济报道只是少数精英的读物,甚至只是一些部门和领导展示政策政绩的装饰性读物,而不能呼应民生痛感,也不能呈现产业群体乃至普通大众的悲欢离合,那么,这样报道并没有太大的价值。因此,对于民生的关切,对于人的关怀,尤其对于产业经济活动中的底层、草根和弱势群体的关注,应当成为产经报道的当然内容。

  在目前的传媒格局里,相较于党媒、综合类市场化媒体,行业性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相对较弱。然而,党媒和市场化媒体限于版面资源和专业性人力资源,它们所报道的产业经济活动,仍然侧重于国家宏观产业经济报道。这意味着,对于具体产业行业的刻画,对于实用的产业行业资讯,对于产业工人群体的描摹,仍然付之阙如。这更意味着,数量庞大的行业报可以朝这一纵深方向展开,立足于中观、微观层面,将具体的“人”与具体的“产业”结合起来,策划选题,精心报道,从而确保自身的独特地位。

  正是在上述意义上,产业报道天然蕴含着人文关怀的基调。

  人文化报道如何可能?

  产经报道的人文化取向,涉及从理念到实践的一系列变化。然而,并不是哪一家媒体独自平均用力,就能完成这些变化链条上的所有工作。毋宁说在总体格局上,媒体需要在产经报道领域,各有选择各有侧重地实践“人文化”报道理念,从而在整体上形成这类报道的人文关怀品格。

  首先,产经报道的定位要从狭隘的经济专业视角或产业视角跳出来,不能单单着眼于经济指标、数据和典型宣传,而要有意识地透过指标、数据、典型案例,去发现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演进逻辑,提供符合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立场、价值观与方法论。如果从理念定位的角度而言,这其实是一个由小见大的进路,可以理解为:通过产经报道,记录经济发展脉动,透视社会转型轨迹,见证中国可持续发展。

  其次,产经报道应当主动在“人文”视角下,充分发挥“议程设置”功能,在更加综合、丰富、立体的观察框架内,报道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走向。

免责声明:新闻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等,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风险自担。如涉版权,联系处理。

官方微信